您的位置: 首页 > 肠健康资讯站 > 大咖课堂

只鼓励不赞美,不让称赞扼杀孩子的能力

  不适宜的赞美,无助于孩子能力的培养,如同Dreikurs(阿德勒的嫡传弟子)曾说:鼓励之于孩子,就像植物之于阳光、空气和水;而赞美就像巧克力糖,吃多可会蛀牙。

  没有糖就不画画

  大部分的家长明白从小在适当的时候赞美孩子,对孩子的能力发展有积极影响。然而,不恰当的赞美,却可能让孩子失去养成能力的动力。台湾亚和心理咨商与训练中心正向教养讲师暨心理咨商师陈奕维举例说明,心理学家曾针对孩童的动机设计一项实验,实验者将一群孩子带至研究室中,在这个研究室里放了许多彩色笔,让孩子可以任意地在墙上涂鸦,在未被告知的情况下,孩子很自然地拿起画笔在墙面进行创作。此时,为了研究“奖励”会怎样影响孩子的动机,研究者开始提供饼干、糖果等物品奖励孩子的涂鸦行为,孩子因为这些奖励而认真涂鸦。数次后,研究者告知不再提供奖品,孩子仍可继续在墙面上涂鸦,但这些孩子却因为失去奖励,对涂鸦不再感兴趣。

  陈奕维心理师解释,此即所谓认知上的过度辩证现象,孩子原本喜欢涂鸦的动机源于内在,但在大人开始给予奖励后,孩子会自然地将内在动机转换为外在动机,亦即原本喜欢涂鸦的内在动机因为奖励出现后,引导孩子认为奖品才应该是继续涂鸦的动机来源,而忽略原本的内在动机(喜欢自然涂鸦的心情)。

  陈奕维心理师进一步指出,如果孩子喜欢涂鸦,正确的鼓励与引导会强化他的内在动机,引发他对绘画的热情,使未来有机会让他持续因为热情进行绘画、发展绘画的天赋。但若是错误的奖励,在孩子尚未发现自己的热情时,则可能会扼杀孩子做这件事情的内在动机,那么如果不给予奖励,该如何鼓励孩子?

  “鼓励”与“称赞”大相径庭

  陈奕维心理师表示,在阿德勒学派的观点中,鼓励和赞美并不相同。鼓励(encourage)是让孩子能够发展出勇气、自信与行动力,让孩子能发展出自我价值感与归属感,赞美则会让孩子依赖他人的认同与赞美,得不到认同或赞美就害怕失败并容易放弃。究竟该如何给予孩子正确的鼓励呢?陈奕维心理师例举家长应有的几项原则:

  >>>>

  避免价值评断

  不为孩子的行为套上“好”与“不好”等价值评断,比如妈妈说:“你这次考试考了100分,真的很棒!”这句话隐含着认为100分才是好的,会让孩子逐渐养成只着重于追求分数的习惯。长此以往,若分数不理想,孩子不会肯定自己的努力,只会以分数判断自己,这样会变得容易失去信心,但若改成“这次的考试,妈妈发现你真的很认真准备,很棒!”则会让孩子觉得被重视的是自发努力的过程,获得的成果是自己认真得到的,因而对自己的能力与成就感到自信。

  >>>>

  以孩子为中心

  若家长总是说“我真为你感到骄傲”“你很听话,很棒!”会让孩子只为了得到家长认可而表现,未来也会习惯追寻别人的认可而采取行动,但当觉得自己有可能会表现不好、无法获得赞美时,就会对自己感到没自信。反之,若是鼓励式的话语,如“你一定很为自己感到骄傲”“你有遵守约定,很棒”,则会让孩子觉得“是我以自己的能力达成目标、完成任务的”,并对自己的能力有所肯定。陈奕维心理师补充,鼓励的话语,以孩子为出发点,主要在满足孩子,赞美则是为了满足家长的期待。

  >>>>

  避免比较

  赞美通常隐含着“比较”,如“你做得比谁好”或“你是最好的”,都隐含着将孩子与他人比较的期望,这会让孩子的行动或表现是为了胜过他人,并养成对输赢有严重的得失心。但鼓励的话语强调孩子与自己相比,看重的是个人能力的增长,当孩子未来在比赛中受挫、输了竞争,也不会否定自己的努力。

  >>>>

  增强孩子的内在动机

  “你弹琴比赛得了第一名,好厉害!”与“你用心弹的旋律,我们觉得很感动!”前者的称赞让孩子认为获得“名次”是重要的,一旦没有得到名次,可能就会有强烈的沮丧感,后者的鼓励,让孩子明白“用心”可以让曲子深入人心,名次的追求成为其次。

  >>>>

  无条件地给予鼓励

  当孩子表现好才给予赞美,这是“有条件式”的,这样的孩子会害怕失去爱与关注,随时处在害怕失去肯定的恐惧中。通常有条件式的赞美只有当孩子表现好时才能给予,而无条件式的鼓励是随时都能给予的。阿德勒认为鼓励是家长随时都能看到孩子的优点、进步,不只是在孩子符合期望时才给予赞美。例如不要只在孩子听话时才给予好脸色,或他有所表现时,才给予正面肯定,如果能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的进步与成长、信任孩子、尊重孩子的独特性、总是挖掘与欣赏他的优点,并适时给予鼓励,就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时时被爱着与重视着。

  鼓励的话语在潜移默化中带给孩子的是安全、安心的感受,孩子会发现,自己的任何表现不会被爸妈评价与论断,他永远不担心如果表现不好,爸妈就不爱自己,也能从这些鼓励的话语中,逐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最后成为一个有自信与成就感的孩子。

  陈奕维心理师表示,只要能让孩子感受到自我价值感就算是鼓励,自我价值感好的孩子,通常会有“我能(Ican)”的信念,他相信自己的能力,对任何事情都能勇于尝试,而关注孩子本身的兴趣、强项、进步与表达对他的相信,都算是鼓励的范畴。
返回顶部